荣夫人 | 酷对“凋零”
《暮色将尽》作者戴安娜·阿西尔
89岁才写自传显然太沉着了。但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的戴安娜·阿西尔在这个年龄写出的回忆录《暮色将尽》,不仅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大奖等其他奖项,更重要的是,其文字的鲜活、凝练、洗练、锐利,给人震撼。读此书,你无法用任何年龄下的生命质地来匹配那种文字气息——它就像一道道闪电,划过太空。
青春是成长,老年属凋零。这既是世俗定念也是客观。但阿西尔把“凋零”写得春意盎然,意趣勃发。她的文字诙谐又坦荡,让凋零显得酷毙难挡。
01
76岁开启人生新篇章
76岁前,阿西尔一直在编辑的职业生涯里。编辑,传统的看法是为他人做嫁衣。但平庸的编辑不为作品增色也就罢了,还会屏蔽掉好作者好作品。而阿西尔以锐利的眼光,发掘过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等文学大家,并和波伏瓦等诸多名家密切合作。那个漫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她以独到的眼光和对文字不断锤炼为自己在做嫁衣。此外,她之所以做编辑那么久,是因机缘巧合和兴趣与有短暂情人关系后又转化为一辈子好友的安德烈·多伊奇一起创立出版社,从此延续了五十多年的编辑生涯。
她76岁始退休,开启了人生新篇章。此后的生命是她的第二春,一路走来的积淀再度绽放更耀眼的光华。一部仅9万余字的“袖珍”小书《暮色将近》,已足以确立她在文学界的地位,何况,她“暮年”时光里写过数部回忆录和小说。她说,人年轻时,很大一部分自我是基于别人怎么看待你而创造出来的。但如果老了,就超越了所有这一切,她有一种奇怪的解放之感。当然,这件事也因人而异。
02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六十多岁时她觉得距离中年不过咫尺之遥,七十一岁时觉得老之将至这一事实掷地有声地出现在面前,“时间将晚景一步步推入视野”。但她也见证过反面教材,一个保加利亚的诺奖得主竟想以愚蠢的方式挑战死亡,他以施舍般的态度想让阿西尔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他的格言集,且须按原美国版本一字不能动。作为编辑的阿西尔看了书稿感觉其中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浮夸之风外胡说八道之处也随处可见,特别是他竟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管你是啥奖得主,阿西尔拒绝出版这样的书。这个反面教材也促使阿西尔去动笔: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行走在凋零过程中的自己,为什么不做记录?于是,她写了《暮色将尽》。
当然,这又不是一本记录凋零的书,它是记录和回味生命的,它呈现了生命的别具一格。
03
坦荡到惊世骇俗是最大的亮点
本书里当然会涉及到爱与性。阿西尔一生未婚,但她的艳遇和男伴从来不缺。她毫不隐讳自己的某些经历但只是画龙点睛地呈现,并且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哲理。比如她说44岁前发生过很多艳遇,虽时短时长但都很友善,也几乎都令人兴致勃勃。她试图相信婚姻是理性的,事实却不是这么回事。她说在无伤大雅的艳遇里有些涉及别人的老公,但她从无心怀愧疚,因为她从未想破坏别人的婚姻。“如果我们的关系会被哪个老婆发现(实际上这种事从未发生),那也一定是她老公不小心,绝不会因为我。”这样的话算是阿西尔的名句。她还说:“忠诚不是我的美德”。她说她的男友兼合作伙伴安德烈曾大发雷霆指责那些背叛他们出版社、上了他“不忠”黑名单的作者。阿西尔认为,作家并不一定非要对出版社忠诚,因为出版作品是为了赚钱。去哪个出版社是人家的权利,凭啥要对你忠诚?
这部书里处处是阿西尔的名言——
“期望不对等的忠诚,这种观念全无意义。夫妻关系里,善意和体贴才是重要的。”
“人应该说话算数这我同意,但如果在性事上天天盘旋纠结,就有些无聊了。”
“我的态度更倾向于法国人的想法,不论性的不忠多么不值得推崇,只要处理得当,就完全可以接受。法国万岁!”
“当感觉一去不复返之日,你必须接受‘结束’这个事实。”
阿西尔最惊世骇俗的坦荡宣示是:
“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做第三者”。
且她举例说明,在她和有妇之夫巴里的亲密关系中,“无论如何,总会有另一个人为他洗衣做饭,我可以享受爱的果实,却并不需要在厨房里艰苦努力。”
除了阿西尔,世间还没有另一个女性说过这种大无畏的话,包括波伏瓦。当然,波伏瓦这样想也不能这样说,因为世人皆知她有永久的伴侣萨特,尽管在她和萨特之间之外有那么一大群男男女女的第三者第四者第N者来来往往;或者说他俩也经常是别人的第三者。
阿西尔之所以敢于把这些“箴言”般的感念写出来,是因为她有一个道义理念做支撑,她说,写人就要尽力描述真相,否则,仅写人的经历毫无意义。
04
与萨姆的关系
阿西尔说,萨姆是她生命里最后一个性伴侣,“从中年末期一直陪伴到老。”
那么“中年末期”是是多大年龄呢?她曾说六十多岁时她觉得“距离中年不过咫尺之遥”。这有些让我们摸不着头脑,那就随意意会吧。
萨姆是来自加纳的黑人,曾是加纳政府部长级官员,因政权变更被国家驱逐,后在英国政府谋职。萨姆身材高大举止优雅通达事理判断力强,这是阿西尔对他的描述。他们在一次聚会中相识,但第一次相遇萨姆就向阿西尔展开了强大的攻势。这使阿西尔非常开心。她说这件事让她“觉得既有趣又振奋。因为我心里刚下结论说自己的性生活已经到头了,这个亲切性感的男人就觉得我很有吸引力!”恰好阿西尔又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随后他们的亲密关系保持了7年之久,直到萨姆去世。
阿西尔说他们真正的、最重要的共同点是谁也不想爱上对方,或为别人平静的心灵负责任。甚至不需要频繁见面,也心知肚明对方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阿西尔说,我们只是想做爱,“这让我似乎重获新生,这份礼物可不轻。”两个生活背景、经历完全不同的人,一黑一白,竟然在这种年纪如此默契,阿西尔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有趣。
萨姆死后,却在阿西尔的心里越来越鲜活,远胜其他逝者。因为他,阿西尔的老年生活的开端有了更多本属于年轻岁月的东西,因为“亲爱的萨姆”一直活在她心里。
05
关于写作
阿西尔说她晚年最好的部分是发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阿西尔的好友罗丝·哈克一百岁高龄时成为英国年纪最大的报刊专栏作家,写作能陪伴阿西尔“一阵子”,她说简直无法想象如何描述对这一事件的“感激之情”。(在看这本书到这里时,我用红笔写了三个字:我也是!)
阿西尔说她因为喜欢看别人写的东西才走上了编辑之路,而退休之后喜欢上写作。这意味着无论拥有哪一种创造力,她都已经从日常工作中找到了出口,而这种创造力是花了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可见的能量”。
是的,写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写作中,一个人“可见的能量”无处不在。
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写作,阿西尔说她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感激,那绝对是“纯美滋味”。关于“纯美滋味”,她讲了一些理由。
始料未及。退休了要过懒散生活,写书,疯了吗,不可能!但她写了,反响还不错——得了大奖。她说这就像受到了一场“未经期许却又万分隆重的款待”。
轻松愉悦。她说她的书不涉及深层次,所有书都可轻松看待。到了人生的此地,过往经历的一切都可让经验变得愉悦,以一种简单好玩的方式呈现。她说在她的人生中从未有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她说她的书“不涉及深层次”,其实那样的书写很深邃,深到别人的未及领域)。
颠覆人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失败。但“现在”,当回头看时,谁会相信啊,“完全不是当时想的那回事!”包括没有孩子(怀孕过,流产差一点要了她的命),她一点也不再遗憾。她说她内心有一个顽固的“自私”节点:“小心翼翼的避开需要我奉献全部自我的任何事情”!自私吗?不,这是一种权利。
阿西尔从来不是一个虚荣心爆棚的人。她极有个性。但当有人告诉她你的某本书写得真是好啊,她就情不自禁地开心,说那简直就像“打了一剂自尊心维生素似的。”
当了大半辈子编辑,看了无数别人的作品,喜欢的不喜欢的。她能悟到怎样的写作是有价值的;或者是个性、悟性使然,她把通常只能给少数人说的隐私公开了。她的书和别人的书价值就不同了。她在书中的坦荡,其实是填充了人类生活的一些空白——那些空白其实不是真正的空白,是人们为了掩饰什么的故意留白。阿西尔充实了它。
06
至简的文字
阿西尔说,她一直喜欢简洁的东西,不喜欢冗长。在编辑生涯中,她曾和作家们花费无数的时间审核一个个待选的书名。而阿西尔退休之后所写的几部书的名字都是简约的四个字:《未经删节》,《昨日清晨》,《长书当诉》,《暮色将尽》。前三本书我没看,也不知是否译到了中文世界。
《暮色将尽》文字之简约精当,是我读过的书中见所未见的。因为精简,满满一本书,很多都是哲言精句。同样的内容,若不是文字精炼,这部9.4万书足可以拉长到29万不止。
07
心态
她视老年人需要鲜活的心灵和积极的心态这样的话近似于伪鸡汤。她说具备这些品质的人们已然如此,而不具备的人永远无法企及。言外之意生命中具有某些东西源自“天生”。当然,还有一生中无意间的修炼。但不管天生是啥人,看了阿西尔的书,会有触动、有震动,有思考。
08
阿西尔的贡献
阿西尔说,她内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期待:“不论每个个体和‘自我’,他、她、它都是生命用来表达自我的载体,透过这样的表达,为世界留下某种贡献。”
阿西尔生于英国,毕业于牛津。我们当然无缘结识她。她2019年1月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101岁。但她留下了她的书,也便留下了她鲜活的生命标本。
她活得酷,写得酷,她在凋零中写下的文字,是她留下的贡献,对世界的贡献。
往期回顾